高温中暑应急演练:以实战化场景检验预案、锤炼技能
上传时间:2025-10-17 15:57:50 浏览次数:468
海南气温持续攀升,我司承接某大型工程升级改造项目,在施工现场地表温度常超 40℃,高温中暑成为威胁作业人员安全的重要隐患。为提升团队应急处置能力,确保突发中暑事件 “早发现、快处置、零伤亡”,工程部近日组织全体施工人员开展高温中暑应急演练,以实战化场景检验预案、锤炼技能。
一、演练场景:模拟真实施工中暑突发状况
本次演练以 “上午 10 点钢筋绑扎作业区” 为模拟场景:作业人员王某在烈日下连续作业 1.5 小时后,突然出现头晕、面色潮红、浑身出汗的症状,随后瘫坐在地、意识模糊 —— 现场安全员第一时间发现异常,立即启动高温中暑应急响应预案,演练正式拉开序幕。
“报告组长!3 号作业区有人员中暑,已出现意识不清,请求支援!” 安全员通过对讲机快速上报,同时疏散周边无关人员,为中暑者开辟通风区域;应急小组携带急救箱、冰袋、生理盐水等物资,3 分钟内抵达现场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“救援” 随即展开。
二、演练流程:标准化处置,环环相扣保安全
1. 初步判断:快速识别中暑类型
应急小组抵达后,首先触摸中暑者额头(发烫)、查看皮肤状态(潮红多汗),询问过往病史(无心脏病、高血压),结合现场高温环境,初步判定为 “轻度中暑”—— 若出现体温超 38.5℃、抽搐、昏迷等症状,则需升级为 “重度中暑” 处置,启动救护车转运流程。
“先抬到树荫下,解开衣领扣子,保持呼吸道通畅!” 小组组长一声令下,成员协作将中暑者转移至预先设置的 “临时阴凉区”(配备遮阳棚、风扇),避免高温持续暴晒加重症状。
2. 现场急救:关键措施精准落地
物理降温:急救员迅速取出冰袋,用毛巾包裹后敷于中暑者额头、颈部、腋下等大动脉处,同时用凉水擦拭四肢皮肤,通过热传导快速降低体温(避免直接用冰水浸泡,防止血管收缩引发不适);
补水补盐:待中暑者意识稍有恢复,缓慢喂服含电解质的生理盐水(每 5 分钟喂 100-200ml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呕吐),补充因大量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盐分;
监测体征:全程用体温计监测体温变化,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(目标降至 38℃以下),同时观察呼吸、脉搏状态,确保生命体征稳定。
3. 后续处置:分级转运与总结复盘
经过 20 分钟现场急救,中暑者体温降至 37.8℃,意识完全清醒,可自主行走 —— 若症状未缓解,预案明确规定:立即拨打 120,携带 “中暑者病史、急救记录” 与救护车对接,确保转运过程信息连贯。
演练结束后,工程部负责人组织全体人员复盘:梳理 “响应速度、急救操作、物资准备” 等环节的亮点与不足(如部分人员对 “电解质水饮用禁忌” 不熟悉),并现场演示正确操作,强化记忆。
三、演练意义:以练代防,织密高温安全网
“高温中暑不是‘小毛病’,处置不及时可能引发热射病,危及生命!” 工程部负责人在总结时强调,本次演练并非 “走过场”,而是针对施工现场实际风险的 “实战练兵”——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,让每一位作业人员既懂 “如何识别中暑信号”,也会 “现场急救基本技能”,更清楚 “应急流程怎么走”。
后续,工程部将进一步完善高温施工保障措施:每日错峰作业(避开 11:00-15:00 高温时段)、现场配备足量急救物资(每作业区设置 “防暑降温箱”,含藿香正气水、冰袋、生理盐水)、定期开展健康巡检(重点关注老年工人、体质较弱者),真正将 “安全第一” 落到实处。
高温无情人有情,应急演练筑防线。工程部将以此次演练为契机,持续强化安全管理,让每一位施工人员在高温天作业 “既安心,又放心”!